举办学生装大赛,把由来已久的校服问题再一次推到了前台。中小学生要不要穿校服,校服的购置和穿着是强制还是自愿,校服的采购机制是否透明,都是全社会历来关注的问题。
中小学生统一穿校服的风气,大约是从日本和韩国传过来的,据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防止学生中出现讲穿着、讲排场的攀比习气。不知道有没有教育学家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是不是穿一样的衣服就能有团队精神呢?
在十多年的中小学生活里,要求学生身穿颜色、式样千篇一律的制服,对学生的个性发育以及创造性培养有没有负面效应呢?日常生活的经验往往告诉我们,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实际上是很容易引起少年儿童反感的,因为它违背孩子的天性,而仅仅从形式上讲求团队精神,倒容易忽略从精神层次上对学生加强教育。
此外,贫富差距的存在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实,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正视这一现实,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用统一着装的方式来掩饰客观事实,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其实并无好处。从这些道理上看,让学生统一着装并没有教育学上的雄辩证据。
从实际操作过程看,校服制度已经推行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购买校服,但并不要求学生穿校服。偶尔看到学生穿校服,往往也是又脏又破又不合身,一点不能体现整齐划一的风貌。
一些新闻单位曾经对校服问题做过明察暗访,得出的结论是“家长不愿买,学生不爱穿”,这多少让人有些啼笑皆非。既然校服如此不招人待见,那为什么学校仍然积极要求学生买校服呢?这其中当然是有道理的。
江西瑞安“地下组织部长”案发后,扯出了另一起窝案串案,当地数十位校长在采购校服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收受贿赂或吃回扣,此事一出,举世哗然,本来被人们看作清净地的校园里,却原来养了这么多的蛀虫,怎不令人气愤。案件牵扯面之广泛,令人震惊地显示出,校服采购中普遍存在着给回扣、行贿受贿的歪风邪气,从学生手中强行收取的校服费,一部分实际上是流进了不法之徒的腰包,还有一部分成为学校的福利,而学生们并没有穿上赏心悦目的衣服。原来,推行校服还有这么个潜台词在里面。
要杜绝“校服***”,一是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及家长的意愿,实行自愿原则,无论学生出于何种原因不愿购置和穿着校服,学校都不能借此对学生“另眼相看”,二是必须做到采购公开、价格透明、监督有效,如果这两点无法落到实处,实施中小学生统一着装就会事与愿违,就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和学生的抵触。(蔡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