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探测类地行星的新方法,他们猜测银河系内有1000亿颗类地行星。
这种新的方法被称为“微引力透镜法”,目前新西兰的Mt. John天文台正在使用该方法对系外行星进行探测。当一颗行星在经过母星与地球连线的时候,母星的星光会稍稍变暗,“开普勒”望远镜是基于对星光变暗的观测来判断系外行星的存在。而“微引力透镜”法是通过对遥远的星光穿过系外行星系统时,受到行星的引力而发生偏折的原理。
来自奥克兰大学物理系的Phil Yock博士是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他表示,这项新的研究也要结合美国宇航局“开普勒”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开普勒”善于发现那些离母星非常近的类地行星,依据它的观测数据,科学家估计银河系内大约有170亿颗类地行星。通常这些行星的表面温度都非常高,可能会有一些围绕温度较低的红矮星公转的行星温度会与地球相仿。
Phil Yock博士说:“我们的建议是测量那些距离母星距离是“日-地”距离两倍的行星,它们的表面温度会比地球的温度低。通过对“开普勒”望眼镜和“微引力透镜法”得到的数据进行结合,我们可以对银河系内处于“宜居带”上的类地行星的数量进行很好的估计,我们的估计值为1000亿颗!虽然离真正发现“宜居”行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是在该方向前进的一步。”
虽然天文学家经过了大量的努力,但是一直到1995年,我们才第一次发现了围绕其它恒星公转行星的存在,这反映了在明亮的恒星周围探测一颗不发光的微小行星是非常困难的,行星很容易被淹没在恒星耀眼的光芒中,因此通常要使用这些间接的探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