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金山高调宣布起诉360董事长周鸿祎之后,6月3日,360也对外披露了金山网盾干扰、破坏360安全卫士的技术细节,周鸿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金山对我个人的起诉只是想给我造成精神压力,我觉得金山没什么证据,我在微博上说的话都是负责任的。”
金山公司公关经理李小光则表示,金山起诉周鸿祎一案,已经正式起诉到海淀法院,目前正在走相关的法律程序,目前并没有收到任何360起诉的消息。
出人意料的是,可牛、傲游、卡巴斯基也参与到了这轮口水战中。
与金山网盾“纠结”近半年
此前,金山对外宣布:2010年5月21日开始,360安全卫士以存在兼容性等问题,强制卸载金山网盾,使百万用户置于威胁当中,并通过“病毒”手段,强制卸载金山网,对此,通过公布视频证据。
针对上述说法,360公司总裁齐向东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360公司选择公开提示与金山网盾软件不兼容并不是一时冲动,我们在纠结了半年之后,才决定把360安全卫士和金山网盾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让用户在360和金山网盾之间做出选择。”
齐向东指出,由于和金山都同属于安全杀毒领域,虽然360公司从年初就发现金山网盾一直在破坏360安全卫士的运行,导致360安全卫士的部分功能缺失,会造成电脑里面不安全的因素,令360安全卫士拦截木马率急剧下降。
齐向东进一步解释,用户在IE浏览器输入网址的时候,金山网盾采用木马常用的方式劫持并篡改了IE分发给360的网址(BHO对象),导致360安全卫士获得的总是空白页,使得360安全卫士也无法拦截恶意网址。“如果是木马这么做,360安全卫士一定会清除这个木马。但遗憾的是,我们不能把金山网盾当作木马处理。这就是金山网盾要达到的‘我拦不住,你也别拦’的效果。金山网盾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导致有的用户受到了挂马网站的攻击,有的用户遭遇到钓鱼网站的欺诈。”
齐向东表示,金山网盾这种做法极易造成用户电脑死机、蓝屏,导致浏览器的崩溃率大幅提高。“经再三权衡,我们最终决定不再与金山网盾兼容,同时公布事实真相,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这场360与金山毒霸的战争,究竟是谁封杀谁?目前双方各执一词,暂无定论。
混战升级背后的利益之争
不过,这场围绕360、金山的口水战已愈演愈烈,战火已经从金山、360之间互相争斗变成了金山、可牛、傲游、卡巴斯基与360的混战。
主动参战的是周鸿祎的老部下、360安全软件曾经的功臣傅盛,傅盛称其可牛杀毒软件于5月25日正式上线,但刚上线5分钟就发现360对其进行拦截。随后傅盛也在微博当中开始讨伐360,并质问周鸿祎。
市场份额被360浏览器超越的傲游CEO陈明杰也在其微博中谴责360恶性竞争,就连曾经同360有着 “亲密”合作关系的卡巴斯基大中华区总裁、董事长张立申也加入到口水战之中,甚至直劝周鸿祎“回头是岸”。
“这场‘战争’最根本的还是收费与免费的商业利益之争。”周鸿祎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360推出的免费杀毒软件触动了收费杀毒软件厂商的利益,因此这场“战争”在所难免,如果360不做免费杀毒软件,就不会有这场战争。
“事实上,周鸿祎发起的这场口水之争同当年3721和百度的案例如出一辙,360此举其实就是为了将来的商业模式在抢地盘。”互联网知名人士洪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
洪波指出,目前国内的杀毒软件市场,已经不能通过收费来获得利益了,那么就需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而建立新商业模式的前提就是拥有足够基础的用户。
根据艾瑞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360免费杀毒的用户覆盖率已达到30.80%。按CNNIC最新公布的3.84亿网民数来测算,360杀毒的用户规模突破1亿大关。
360的竞争对手金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3月初,金山宣布推出金山卫士1.0,产品功能、界面与360安全卫士相似,并称 “更小更快更安全”。业内认为,在360公司大规模占领国内安全软件市场后,金山此举正是为了正面针对竞争对手360安全卫士,利用该免费产品进行反扑。
“杀毒软件具有排他性,拥有一款杀毒软件就足够了。”洪波指出,360安全卫士坐拥以亿计数的用户群,在用户群上可谓一家独大。当金山也要采取类似的模式时,360所面临的形势不言而喻。
洪波指出,周鸿祎的目标不是做杀毒软件,而是通过杀毒软件控制住用户的入口,这也是360转战互联网的重要战略。360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用户,可以通过内置书签、默认网址导航等来分发流量以获得商业利益,百度就是最好的例子。
行业监管缺失
“从根本上来说,免费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过分追求免费的话,反而让企业对安全研发的投入变少了。”洪波认为,真正产业要发展还是需要在免费和收费中寻找良好的平衡点,这样才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专家谢文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也表示,无论是杀毒软件、还是输入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希望通过占领桌面来为自己获得商业利益的途径。
谢文指出,除了口水战,这些杀毒厂商还利用技术之长,在用户的电脑上开始互杀。拦截、误杀、卸载,已经成为各类杀毒软件血拼的手法。原本他们应该是保护用户的电脑的,但他们却成了电脑上的“不安定因素”。
而这也让用户开始在杀毒软件商的“口水战”中越来越迷失,谁有漏洞?到底哪个软件更安全?到底谁拦截了谁?厂商用我的电脑在干什么?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杀毒软件领域的竞争越来越不择手段,加广告、推广等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潜伏在用户的电脑系统中,围绕着流氓软件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值庞大的灰色产业链。在利益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著名网络公司都利用流氓软件拓展自己的业务。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依据和政府的监管,流氓软件如何查杀也成为一个难题,目前也没有一个第三方的中立机构来约束。”上述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