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戴夫杜特•帕特奈克(Devdutt Pattanaik)
魔鬼并不是一个印度概念,而是一个基督教概念。印度代表魔鬼的词“撒旦(shaitan)”其实是一个起源于波斯思想的乌尔都语词汇。我们总以为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的,每个神话里都必然会有魔鬼。印度神话中却没有魔鬼这个概念,因为印度教没有邪恶这个概念。而在基督教中魔鬼是邪恶的化身。
邪恶是西方宗教人士用来解释一些没有缘由的消极之事所制定的概念。上帝是仁慈而善良的,所以他不可能会是飓风、龙卷风、谋杀和强奸的事因,所以这些 消极之事被归结于魔鬼在作恶。当然人们也经常会争论上帝是否是全能的,为什么他不彻底战胜魔鬼结束所有的坏事呢?为此,那些自视为神的辩护律师的神父们说:“那些屈服于魔鬼诱惑之人所做下的邪恶之事,其苦难将由我们所承受。上帝给了人类自由选择的机会,去选择人还是魔鬼,选择善还是恶。”
底提之子金目之死,死于毗湿奴的化身野猪筏罗诃之手。
这种想法与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认为的“世间一切,皆乃业果”的理念截然不同。每一次行动是业,每一种反响是业,每一个原因是业,每一种结果也是业。我们生活在业力之网中,我们为自身业力所控,而非他人的业力,所以坏事会落到好人头上,好事也会眷顾坏人。如何判断人之好坏,取决于我们如何阐释这个世界。世界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好坏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聪明人喜欢把世界分为好和坏,对与错,而更具智慧之人,其眼界更为开阔,并不拘泥于好事或坏事,他们既不需要上帝,也不需要魔鬼,所以此处也不需要撒旦。佛陀、津渡者、毗湿奴、湿婆和所有的导师们使无知变为智慧,所以我们并无必要用邪恶去形容一件事。每一件事,即使它如何费解荒谬,都有其原因,并非是由上帝或者魔鬼导致的。印度教的神,乃是我们那超越善恶的智慧之力。
所以罗刹和阿修罗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描述被湿婆杀死的安陀迦呢?还有被黑天杀死的刚沙,被罗摩杀死的罗波那,被杜尔迦杀死的摩西沙,他们又都是谁?为此,我们需要回归到印度神话的本源。
往世书里说,所有的造物都出自梵天。梵天诞育的仙人和生主们,又诞育了世间各式各样的生物。所以梵天之子迦叶波拥有很多位妻子,譬如阿底提、底提和檀奴,这些妻子诞育了截然不同的孩子,如阿底提耶、达伊提耶和檀那婆。虽然拥有同一位父亲,阿底提耶和达伊提耶却时常争斗不休。英国作家宣称阿底提耶是印度的天神,而达伊提耶是印度的魔鬼,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底提即将诞育一个孩子,他将比阿底提耶之王因陀罗更伟大。因此因陀罗将这个孩子的胚胎切成了11块,每一块都在哇哇大哭。因陀罗喊道:“不要哭了。”因此他们称自己为摩录多,意为“不哭泣的孩童”。他们成为了因陀罗的追随者,亦是阿底提耶之友,他们自称为“11位摩录多”。他们也被称之为楼陀罗,意为咆哮。因此吠陀神话中的33位天神是由12位阿底提耶、11位摩录多、8位婆苏和双马童组成的,诞育他们的母亲各不相同,但都能追溯至同一位父亲迦叶波。天神的敌人,同样也是迦叶波所生,他们被称为阿修罗。他们之间的战争横贯于天与地之间,是居住在地界的阿修罗与占据辉煌天界的天神之间的战争。
罗刹生自梵天的另一个儿子补罗斯底耶。根据《罗摩衍那》记载,梵天生补罗斯底耶,补罗斯底耶生毗尸罗婆,毗尸罗婆生药叉和罗刹,药叉王乃俱毗罗,罗刹王乃罗波那。就像天神和阿修罗经常争斗不休,药叉和罗刹也频繁开战。罗刹居于南方,而药叉迁至北方,两族之间也会爆发战争。仙人们经常攻击罗刹和阿修罗。因此在《摩诃婆罗多》中,各种反对般度族和吠陀生活方式的森林居民,譬如巴卡、希丁芭、迦闼、科密罗,他们被统称为阿修罗。吠陀的生活方式基于火祭,这是一种为了获取而给予的交换模式。而罗刹的生活方式则基于掠夺或者共享,这则是一种古老的氏族模式。事实上,罗刹被称为森林的保护者。因此,这里的战争主要表现为倾向于农耕模式的仙人们和倾向于古老狩猎-采集模式的罗刹之间的冲突。而战争的焦点主要在于村镇地区与游牧部落间的土地分割。
罗刹王罗波那,乃是婆罗门,亦是湿婆信徒。
奇怪的是,在婚姻秩序上,天神婚意味着父亲会将女儿托付给能通过服侍他证明其自身价值的男子,而阿修罗婚则意味着丈夫购买了一位妻子,罗刹婚则是男性通过绑架获得妻子。因此我们能够看到阿修罗与财富息息相关,罗刹则与力量紧密相连。拉克什米就被称为普罗弥,她乃阿修罗王普罗曼之女,确凿的阿修罗之女,后来她从地界升至天界,成为了天神的新娘。
阿修罗有时就如同被毁树木的灵魂。因此,我们发现天神都是在收获的季节杀死阿修罗:黑天杀死了那罗卡修罗,杜尔迦女神杀死了摩西沙修罗,毗湿奴在钵利面前显现神迹。这些阿修罗的敌人,乃是往世书神明譬如湿婆、毗湿奴和萨克蒂女神所支持的天神们。罗刹主要的矛盾对象则是人类和仙人,因此罗摩杀死了罗波那和他的兄弟儿子们。罗刹们所遵循的是摩磋正理,或者说是崇尚丛林法则的鱼之法律。而罗摩和仙人们遵循的则是“强者保护弱者”的正法。
基督教传教士和欧洲的东方学家们急于证明,印度神话与希腊神话极为类似,因此阿修罗和罗刹被称作恶魔(demons),又或者它与基督教神话很像,所以阿修罗和罗刹被称作魔鬼(devil)。
受过英语教育的印度人会对罗刹和阿修罗间的互换感到困惑。他们都是“恶魔”,他们也都是“魔鬼”的化身。反对派和社会活动家们则没有任何数据能够让他们大胆推测,证明这些“恶魔”是被不公正对待的底层人民,是被白肤的雅利安人欺压的黑肤的达罗毗荼人以及部落居民。他们凭着简单的种族观念争论不休,嚷嚷着“你看摩西沙就是黑/绿肤”,但他们忽略了罗摩和黑天也被描绘为黑肤,而罗刹王罗波那和阿修罗钵罗诃罗陀则被描绘得极为美丽。
毗湿奴以人狮化身杀死阿修罗王金衣,却保护了阿修罗王子钵罗诃罗陀。
印度教视阿修罗和罗刹为不同类型的存在,他们一个生自迦叶波,一个生自补罗斯底耶,一个生活在地界,一个生活在森林。天神们拥有不死甘露,而阿修罗们拥有商吉婆尼起死回生咒,他们势均力敌。天神们在夏天神力无穷,阿修罗则在冬天强大无匹。罗刹则因为其反吠陀模式的行为而被视为野蛮人。然而在《罗摩衍那》中罗刹王是精通吠陀的学者,并与后来的坦特罗、湿婆派和密教的经文有关。正如我们会向好的阿修罗学习,比如敬奉毗湿奴的钵利和钵罗诃罗陀,我们也会向好罗刹维毗沙纳学习。
诸如“邪恶”“魔鬼”这样的词汇,对于轮回的世界观而言毫无意义。因此,这些词汇在印度教、佛教或是耆那教中也无容身之处。阿修罗和罗刹是一股强大且永恒的力量,即便我们可能不喜欢但必须与之共存。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种力量交织而成的网中,有些力量会帮助我们,有些则会伤害我们。力量本身并无积极和消极之分,是我们与力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力量是消极还是积极。智慧之人不会轻易下判断,而是会去理解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