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周一(5日)發布時隔20年的最新指引,強化反對打罵孩子的立場,建議父母不要對孩子體罰,也不要用言語威脅、羞辱孩子,應以獎勵正當行為、設定限制與期待等「健康的管教方式」教養孩子。
美國兒科學會1998年首次發布的指引中,建議家長「用體罰以外的方式鼓勵並協助」孩子,讓孩子行為端正。不過新指引的主要作者、波士頓塔夫茨醫學中心兒科醫生塞格(Robert Sege)表示,20年來針對管教方式有更多研究,因新的指引提出更強烈的建議,「現在我們可以依據更堅實的基礎,告訴家長不應體罰或用言語羞辱孩子」。
新的指引指出,有多項研究都發現責打孩子與孩子出現挑釁行為有關,甚至和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憂鬱症狀、大腦中灰質較少也有關聯。
新指引鼓勵兒科醫師,在家長詢問能否體罰孩子時,向家長提供管教孩子的建議,例如未滿周歲的嬰兒若出現不正確的行為,「最好辦法是把他們帶離現場,轉移注意力到其他對象,通常這樣就夠了」,「6個月大的孩子還沒有能力學會規矩,但他們以後會學到的」。
對於學齡前幼兒,塞格則建議「計時隔離法」(time-out),如果是2歲孩子,可以完全不理會他2分鐘。他建議家長「多注意孩子好的行為,少注意壞的行為」,因為「孩子喜歡被注意」。
至於再大一點的孩子,則讓他們承擔行為不良的「自然後果」,例如若在街上橫衝直撞,以後就不能獨自上街,或必須牽家長的手。塞格並表示,「親密的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家長可以利用這樣的關係教孩子分辨是非,不需要在關係裡加入暴力與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