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們認為,人們對於關係所抱持的信念——關於關係是如何形成、改變和發展的信念,會影響他們在關係中的思考,感知以及行為的方式(Knee & Petty, 2013)。這種影響從關係還未建立時就有所體現,並一直持續到關係結束。
說到對親密關係的信念,最經典的便是Knee(1998)提出的關係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y of Relationships)。在該理論中,他將人們的愛情觀分成了兩種類型:宿命型(Destiny Belief)和成長型(Growth Belief)。
顧名思義,宿命型的人相信愛情是命運安排,命定之人是存在的;而成長型則認為好的伴侶是培養出來的,而愛情是共同成長。研究指出,我們對愛的信念是相對穩定的,不會輕易改變(Franiuk et al., 2002; Knee et al., 2003)。
來看看宿命型與成長型在關係的各個階段的具體表現:
未進入關係時:
宿命型:他們對戀愛及伴侶有很多的、具體的想象或要求。他們相信一見鍾情,注重第一印象,並認為一段關係只有“命中注定”和“不適合”兩種情況。
他們容易陷入對他人的短暫迷戀、但戀愛的次數並不會太多(或者維持時間總是很短),他們中有許多長期單身。他們總因為對方某一點滿足了自己對“對的人”的想象,以為對方就是那個人,接著又在迅速進入關係後發現對方不是自己想要的人。宿命型的人,一直苦苦等待著“對的人”出現。
成長型:他們對伴侶和關係沒有太多具體的要求。即使他們也會有自己的一些想象,但這些想象並不影響他們的實際行動。他們相信感情可以培養,願意抱著“相處看看”的心態開始一段關係。他們相信日久生情,也更加接受朋友變情人的情況。
關係初期:
宿命型:他們會很注重一些很小的信號和細節,並堅信可以通過這些細節推測對方以後的行為,準確預測這段關係的未來。比如,“一個剛在一起就不秒回我的人,以後肯定連我消息都不會回”、“沒有刪前任的絕對是渣男”。他們時刻在評價、檢驗和考核對方,看對方到底是不是那個“對的人”。
成長型:他們更加接納對方的優點與缺點,在一開始相處和磨合時,更多以“Ta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出發,懷著從新認識一個人的心態,發現對方的特點,而不太想“Ta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關係中:
宿命型:當關係已經穩定,他們基本確定對方就是“那個人”時,遇到矛盾他們容易過激反應——難以接受“對的人”怎麼會這樣???會因為一些非常細節的事想要分手或者徹底拋棄關係,因為ta可能不對。他們容易陷入輕易給伴侶或是一段關係下結論的情況。
成長型:他們在關係中整體上是積極主動的。他們會主動地去發現關係中的問題,很願意和伴侶一起磨合,解決問題。他們不會輕易做出結束關係的決定,也不會輕易地給一個人下結論,或是在整體上否定一段關係。在他們看來,矛盾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被解決的。